預警丨寧波市貿促會經貿預警信息快報2021年12月3日
發布時間:2021年12月03日 16時09分01秒 點擊數:70
(一)經貿預警信息提示
1、阿根廷對中國鋼制門作出反傾銷初裁
2021年11月30日,阿根廷生產發展部發布2021年第861號公告,對原產于中國的鋼制門作出反傾銷肯定性初裁,初步裁定涉案產品存在傾銷,該傾銷對阿根廷國內產業構成了實質性損害威脅,但暫不對涉案產品征收臨時反傾銷稅,繼續進行反傾銷調查。涉案產品為重量不低于(含)24千克但不高于(含)100千克的鋼制門,涉及南共市海關編碼7308.30.00項下的產品。公告自發布之日起生效。 2、美國ITC正式對集成電路、芯片組、電子設備及其下游產品啟動337調查2021年12月1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投票決定對特定集成電路、芯片組、電子設備及其下游產品(Certain Integrated Circuits, Chipsets, and Electronic Devices, and Products Containing the Same)啟動337調查(調查編碼:337-TA-1287)。 3、美國:延長港口24小時運營模式12月1日,美國總統拜登表示,港口碼頭和運輸公司開啟的24小時不間斷運營模式將延長2個月。目前港口擁堵的集裝箱數量已下降40%。
(二)企業走出去風險預警
1、制造業PMI重回擴張區間 傳遞市場向好預期
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與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30日聯合發布數據,11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0.1%,比上月上升0.9個百分點,在連續2個月低于50%的臨界點后,重回擴張區間。作為經濟運行先行指標,11月份制造業PMI重回擴張區間,顯示出經濟運行和市場預期的積極變化。供需兩端均有回升。生產指數為52.0%,比上月上升3.6個百分點,升至擴張區間;新訂單指數為49.4%,比上月上升0.6個百分點。價格指數大幅回落。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和出廠價格指數分別為52.9%和48.9%,明顯低于上月19.2和12.2個百分點,其中出廠價格指數降至臨界點以下,表明近期保供穩價等政策落實力度不斷加大,價格快速上漲勢頭得到遏制。進出口指數繼續回升。受世界經濟持續復蘇、國外圣誕消費季臨近等因素影響,外貿景氣度延續上月改善態勢,新出口訂單指數和進口指數分別為48.5%和48.1%,比上月上升1.9和0.6個百分點。中、小型企業景氣度有所改善。大型企業PMI為50.2%,保持在臨界點以上,與上月基本持平。中型企業PMI為51.2%,結束連續兩個月的收縮走勢,升至臨界點以上。小型企業PMI為48.5%,比上月上升1.0個百分點。值得注意的是,重點行業PMI均有不同程度回升。高技術制造業、裝備制造業和消費品行業PMI分別為53.2%、51.7%和51.4%,比上月上升1.2、0.5和1.7個百分點,行業擴張有所加快。此外,從行業情況看,在調查的21個行業中,12個高于臨界點,比上月增加3個,制造業景氣面有所擴大。不過,相對于生產端的較快恢復,11月份新訂單指數雖較上月有所上升,但仍處在榮枯線以下,需求端仍相對偏弱。新出口訂單指數和產成品庫存指數較上月均有所上升,表明國外需求改善是市場需求整體穩定回升的主要動力,但國內需求釋放不足,企業產成品庫存有所增加。 2、沒了普惠制原產地證書,出口會遭殃嗎?近來,一則海關總署公告在業界引起較大關注。公告說:“12月1日起,對輸往歐盟成員國、英國、加拿大、土耳其、烏克蘭和列支敦士登等已不再給予中國普惠制關稅優惠待遇國家的貨物,海關不再簽發普惠制原產地證書?!?/span>單從字面上看,“最惠國”似乎意味著得到的優惠很大,其實不然。最惠國待遇是現代國際貿易關系中的正常貿易關系待遇。目前,中國的主要貿易伙伴,包括世界貿易組織的所有成員,都與中國有最惠國待遇關系。即便是在某些時候某些國家違反WTO規則對華實施加征關稅,也都沒有到全面取消最惠國待遇的地步。相比最惠國待遇,普惠制中“惠”的意味更濃更實。通常,發達經濟體可以給予發展中國家普惠制等關稅待遇,發展中國家也可相互給予優惠待遇。在這個待遇中,給惠國可以根據受惠國的發展情況等,適時取消,也就是業界通常所說的“畢業”。記者查閱相關資料了解到,歐盟(包括當時仍屬于歐盟的英國)和土耳其在2015年1月1日就取消了對中國的普惠制待遇。加拿大、瑞士和列支敦士登取消的時間是2014年7月1日。烏克蘭則在更早的2012年就取消了對中國的普惠制待遇。換言之,這份公告所提到的國家都在幾年前就已取消對中國的普惠制待遇。要說沖擊出口,按道理也應該是幾年前的事了。然而,事實是,即便取消了普惠制待遇,我國外貿近年來依然保持穩健增長。今年前10個月,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達到31.67萬億元,同比增長22.2%,比2019年全年還高出1300億元。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崔凡看來,此次海關不再簽發普惠制原產地證書,只不過是海關的一個“技術性處理”。其實,這也不是海關總署第一次發布類似公告。在10月份的一則公告中,海關總署決定從2021年10月12日起,不再對輸往俄羅斯、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三個歐亞經濟聯盟成員國的貨物簽發普惠制原產地證書。公告明確,輸往上述相關國家的貨物發貨人需要原產地證明文件的,可以申請領取非優惠原產地證書。在中國,原產地證書已實現自助打印,足不出戶即可完成全套申領流程。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給予我國普惠制待遇的國家還剩3個:澳大利亞、新西蘭、挪威。業內人士認為,普惠制原產地證書在未來可能會徹底退出歷史舞臺。實際上,得益于我國與越來越多經濟體簽署自貿協定,企業完全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最有利的關稅安排。比如,我國與日本通過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建立了自由貿易伙伴關系,協定2022年1月1日生效后,企業可以申領RCEP項下原產地證書享受相應的協定稅率。業內人士建議,企業要充分利用自貿區建設等合作成果,提高自貿協定利用率,不斷優化出口市場結構,打造競爭新優勢。 3、韓國11月通脹率創十年新高韓國統計局12月2日發布數據顯示,韓國11月居民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同比上漲3.7%,為2011年以來最大漲幅,超過經濟學家的預期。報道稱,消費需求旺盛和供應鏈瓶頸將進一步推動通脹壓力。數據顯示,驅動CPI上漲的主要因素是石油和食品價格上漲,而服務業成本也因疫情重起而上漲。央行行長李柱烈在接受彭博采訪時表示,通貨膨脹預期在上升,這種趨勢可能會引發員工要求加快工資增長,從而擴大企業的壓力。韓國央行將密切關注消費者通脹趨勢。韓國央行上周改變了此前認為物價上漲只是暫時現象的觀點,將今年的預測從2.1%上調至2.3%,2022年的通脹預期從1.5%上調至2%。韓國央行上周宣布,將基準利率從現行的0.75%上調至1%。分析人士指出,盡管經濟仍然面臨下行風險,但是由于通脹和負債水平高企,預計韓國央行在明年上半年仍將至少加息一次來進行應對。
信息來源:中國貿促會、中國海關總署官網、商務部等